8月14日,印度商工部發布公告,對原產于或進口自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泰國、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聚氯乙烯懸浮樹脂作出反傾銷肯定性終裁,建議繼續對上述國家和地區的涉案產品征收為期5年的反傾銷稅。這成為重塑全球PVC貿易格局的關鍵變量。與2024年10月的初裁相比,中國PVC企業被加征的稅額大幅提高,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企業稅額普遍下降,形成顯著的稅額差。這一超預期結果不僅直接沖擊中國PVC對印度出口,更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PVC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倒逼中國PVC產業加速尋找破局路徑。
采訪中,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印度PVC反傾銷調查終裁結果的核心目的是通過差異化稅率主動調整進口來源。
?
據卓創資訊PVC高級分析師于江中介紹,終裁結果下,印度對中國電石法PVC主要出口企業的反傾銷稅高達140~177美元/噸,而其中對中國臺灣省臺塑(亞洲最大PVC粉出口廠商、市場風向標)的稅額僅為47美元/噸,兩者差距在93~130美元/噸。從2024年到2025年以來的價格數據來看,中國臺灣省臺塑與中國電石法PVC出口至印度的價差僅在個別時間超過93美元/噸,這意味著印度PVC反傾銷調查終裁結果落地后,中國PVC的價格優勢將徹底消失。
這種"稅額差"直接影響中國對印出口的核心競爭力。于江中表示,過去幾年中國一直是印度PVC進口的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印度前五大PVC進口來源地占總進口量的87.66%。其中,中國長期領跑。但隨著印度PVC反傾銷調查終裁結果出爐,中國對印度出口量將大幅減少,而日本、韓國及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貨源量將持續增加,印度PVC進口結構將迎來根本性調整。
廣發期貨分析師苗揚認為,印度PVC反傾銷調查終裁結果體現了印度的政策目標。并非全面限制PVC進口以保護本土產業,而是通過稅率杠桿重塑進口來源結構,引導采購從中國轉向美國等其他國家和地區。苗揚表示,這一邏輯背后,既與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緩解需求相關,也暗含其通過調整供應鏈降低對單一國家依賴的考量。
據了解,中國PVC產業的電石法工藝是成本優勢的核心支撐。據苗揚介紹,全球PVC生產以乙烯法為主,而中國憑借煤炭資源優勢,電石法工藝占比超80%,這使得國內PVC生產成本較全球乙烯法工藝生產成本低500~800元/噸。在低成本驅動下,中國PVC產品大量涌入印度市場,對印度本土生產企業造成較大的市場沖擊。苗揚表示,在貿易保護主義導向下,印度通過反傾銷設置壁壘,本質是為本土制造業爭取成長空間和市場份額。
此外,長期以來,印度對中國存在龐大的貿易逆差,而PVC作為大宗化工產品,是中國對印度出口的重要品類。對PVC這類高占比出口品類加征反傾銷稅,是印度試圖通過局部進口調整緩解對華貿易逆差的直接手段。于江中解釋說。
印度作為中國PVC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其反傾銷政策的落地將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不僅短期削弱中國出口的競爭力,更將長期改變全球PVC貨源流向。
對此,東證期貨能化首席研究員楊梟認為,未來一個季度左右,中國PVC出口將出現下滑。
浙江特產石化有限公司研投總監宋仕威進一步表示,出口量下滑將直接加大中國PVC累庫壓力。當前中國PVC市場面臨供需偏弱的格局,出口受阻后,國內庫存消化難度加大,出口商利潤可能受被動降價、轉口貿易等影響而進一步降低。
在于江中看來,受此影響,全球PVC貨源將進入再平衡階段。這種流向調整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摸索適應期,其間企業將面臨客戶流失、渠道重建的成本壓力。他稱。
值得關注的是,印度PVC產能擴張計劃將進一步改變長期供需格局。據了解,2025——2028年印度計劃投產300萬噸PVC產能,若如期落地,其PVC對外依存度將顯著降低,屆時全球PVC貨源流向或迎來第二輪調整,中國出口的再平衡難度則進一步加大。
談及中國PVC出口格局的長期變化,苗揚認為,市場將呈現出三大特征。一是出口增速放緩。印度作為占比超四成的核心市場,其貿易壁壘將直接侵蝕中國PVC的價格優勢,過去幾年中國PVC保持的出口增長勢頭將難以維系。二是出口流向去印度化。中國企業為規避風險,將加速開拓東南亞、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形成多元化出口布局。三是產業鏈結構被動升級。面對傳統市場的關稅壁壘和新市場的競爭壓力,企業將從低價競爭轉向價值競爭,出口產品向高附加值、專用料(如醫用級 PVC、糊樹脂)及PVC制品方向升級,以規避關稅并提升競爭力。
采訪中,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到,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與國內產業結構性矛盾較大的雙重擠壓下,中國PVC 產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被急劇壓縮。如何破局?受訪人士普遍認為,核心在于從被動應對反傾銷轉向主動塑造核心競爭力,通過市場多元化、產品升級、工具賦能三大路徑,構建長期抗風險能力。
擺脫對印度等單一市場的過度依賴,是企業應對貿易風險的首要任務。苗揚建議,中國PVC企業應加速全球布局:一方面,深化東南亞、非洲、西亞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利用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區域經濟合作機遇,挖掘中亞、非洲等地區的潛在需求(中亞地區PVC產能有限且新投計劃少,非洲則有較大發展潛力)。另一方面,可嘗試進入歐美高端市場,通過產品差異化打開增量空間,形成多點支撐的全球銷售網絡,分散地緣政治與貿易政策風險。 楊梟也認為,中國PVC的全球競爭力并非僅依賴印度市場。2025年上半年,中國對印度出口占比降至42.1%,而對其他地區的出口增速則較為可觀。
這表明中國PVC在全球范圍內仍有明顯競爭優勢,一旦印度轉向其他國家及地區采購,將導致這些國家及地區市場供應短缺、價格上漲,反而為中國PVC打開非印度地區的出口空間。他稱。
除此之外,企業也需實現產品與產業鏈升級:從低價競爭到價值競爭。國內PVC產業長期依賴通用料出口,高性能專用料、高附加值制品占比低,導致國際議價能力弱。宋仕威認為,要實現順暢走出去,企業必須從做產品轉向做精品,高附加值產品不僅能規避原料層面的關稅壁壘,還能提升產品的不可替代性,從根本上增強國際競爭力。在他看來,目前部分中小企業已開始在海外布局高附加值生產線,逐步打響國際品牌知名度。
今后一段時間,包括PVC在內的很多產業都會遇到類似反傾銷的情況和其他不確定性風險,企業只有不斷升級產品,提升競爭力,積極調整出口模式,多元化布局,才能更好應對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宋仕威說。